今年61岁的王巧玉是一位普通的印尼归侨。多年来,她积极创业、扶弱济困,深受社会各界好评。日前,记者慕名采访了她。
王巧玉是个有经济头脑的人。早在1995年,在侨区上下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并将种植优质荔枝作为新一轮支柱产业来抓的大好形势下,王巧玉就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,在自家茶地上种植荔枝30多亩。刚开始没有经验,她便请教种植技术精湛的农户,按照规程,认真做好种植每个环节。她舍得投入,买农家肥——鸡粪当肥料。劳动力不足时,她还雇工管理荔枝树。几年后,荔枝树枝繁叶茂,长势极好,并取得丰厚的收成。一些群众看到王巧玉种植荔枝回报丰厚,纷纷效仿。大家评价她为产业建设作出了榜样,起到了示范带头的作用。
王巧玉能说会道,号召力强,在村里很有威望,并且愿意为乡亲办事,深得大家的信任,在农村妇女中是个先锋模范。她在平时积极参与第八社区各项工作,为该社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,并带领妇女们发展农产品特色产业,还将党的各项农村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到妇女群众当中,使得该社区妇女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。
王巧玉是个诚实守信的人,有着一颗扶弱帮困的心。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,经常关心别人。1980年,她担任社区干部后,总是尽心尽力做工作,排解邻里纠纷,解决群众困难,特别是做社区妇女工作时,总是一碗水端平。社区里的妇女有事没事都找她谈心,把她当自家人一样看待。1997年,她从侨区尖山公安分局收养了两名被父母抛弃的孤儿。这两名孤儿全身瘫痪,也不会说话,吃喝拉撒都需要王巧玉一个人照顾。王巧玉加倍用心地照顾他们,喂他们吃饭、帮他们换洗衣服,晚上睡觉还经常为他们盖被子……有人评价她是傻瓜!但她毫不理会,认为为人父母,应当有慈爱之心。“孩子这么小,非常可怜,我要细心照顾他们,哪怕再苦再累,也无怨无悔。”1998年,《羊城晚报》海外版刊登了她收养瘫痪孤儿的先进事迹,引起了社会的关注。王巧玉坚持照顾两名残疾孤儿13年,直到有了孙子,无法再照顾他们时,才将他们转给另外一个人照顾。后来,两个孩子去世,王巧玉留下了眼泪。
王巧玉还是第八社区协商中心的成员。为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“脏乱差”问题,她自告奋勇当起“卫生监督员”,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巡查社区重点区域,一旦发现群众乱丢垃圾及时制止,并进行批评教育。社区有一处小池塘,个别不讲文明的群众经常在此乱丢垃圾。王巧玉便把这一片区域视为“环境卫生重点整治区域”,反复巡逻,对乱丢垃圾的群众及时教育。长此以往,一些群众自觉改变了坏习惯。王巧玉虽然年过6旬,但依然坚持发挥“余热”。她告诉记者,我们得加强宣传,努力提高群众的文明意识。只要第八社区有需要,我一定竭尽所能搞好卫生监督工作。
“今后,我将继续带领广大农村妇女学文化、学技术,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,争取更好的成绩。”王巧玉告诉记者。因为表现突出,她多次得到了区妇联的表彰。2008年,她还被评为市“双学双比” 优秀女能手。(汕尾日报记者 彭伟栋 附图 罗美伟供)